【坎城導演雙週短片“夏午”放映 - 底片好還是數位好?】
感謝牽猴子公司,舉辦了蔚庭導演的專題放映,
讓觀眾有機會以大螢幕的方式認識、體會。
昨晚“夏午”放映的是在坎城放過的法文字幕版本。
粗粗的粒子在螢幕上閃動時,好感動,
那是我記憶中,我心中,所謂電影的樣子。
觀眾還頗多的哦,
大多是年輕的面孔。
認真的模樣,
我想是新導演們嗎,是對拍電影有熱情的年輕人嗎?
QA時,有認真的問題。從口音中感覺像是來自不同的地域。
其中一個問題,
感觸最深,
底片/數位,在製作中,造成了什麼樣不同的影響?
各位接觸過底片拍攝的,
對這題,
一定很有感受吧?
因為底片珍貴,
因此前製嚴謹,
拍攝現場肅穆,
大家都有一種戰鬥狀態,
在這種狀態中,
不敢說很神聖,但接近了那樣的氛圍,
每一位參與人員心裡都有
“這不是在開玩笑的事,
要在限制中,盡最大力,做到自己心中的最好!
要儘可能沒有後悔,遺憾。”
和自己,和一切搏鬥著。
用著好像不用錢,
可以一遍又一遍的數位拍攝的現在呢?
方便了,那電影有比以前更精緻,更精采,更觸動人心了嗎?
前製,還嚴謹嗎?
導演自己的功課做足了嗎?
腦袋中的畫面清楚了嗎?
現場怎麼調度,有好好事先一起排練過嗎?
現場,還有緊張感嗎?
是有效率的拍攝的嗎?
工時,是因此無限制地超班了嗎?
科技的進步,是否也造成了人心的散漫和隨便呢?
當資源滿溢的現在,
身為製造者也是觀眾的我問自己,
我們後來留下有創造力,有張力,
談得上雋永,耐看的作品,有多少?比以前多嗎?
何導也聊到,
當旁人聽到他花五個月找到“幸福城市”的男主角,
旁人的反應是吃驚,
他覺得很不可思議,
難道找到最對的,
不是最基本的嗎?
所有我們覺得「這是很基本的」
到現在,一切都成了「這是很特別的」了……
最後說一下,
15分鐘的短片“夏午”
前製的8個月中,
包含演員們排練、攝影師包軒鳴騎單車環島鍛鍊自己的體力、
演員加技術人員的排練,導演/攝影反覆確認實際看到的,和黑白出來的樣子是否達到預期,等等。
所以當拍攝時,
所有人都已經很清楚在自己的位置上,要做什麼,
在現場只是專注在追自己心中的滿分。
還有,現場團隊人數,
應該是現時今日的一半,大約20人左右而已吧。
何蔚庭導演新片‘’幸福城市‘’,10/26 上映。
幸福城市 Cities of Last Things 何蔚庭 Wi Ding Ho 高英軒Going / Kao Ying Hsuan 牽猴子整合行銷 Activator Marketing Company